理论前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理论前言 > 正文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产业学院实践与思考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产业学院实践与思考

产教融合是近年来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经历了校企合作、特色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等发展阶段,应该说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在过往理论与实践探索沉淀的基础上,所达到的产教融合程度比较高和比较成熟的形式。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解决产、教存在的脱节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做到高职毕业生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吻合,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一致;如何推进产教融合,使产教融合发挥更有效、落地式的作用等,是各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都在积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现代产业学院作为解决产教脱节问题的创举,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落到实处的关键组织载体与实施机构。产业学院作为当前职业教育新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对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是新的办学形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标及理念、内部治理结构、主要职能等还存在诸多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产教融合需要多主体间的协调联动,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中,还存在体制不完善、动力不足、运行机制不畅,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脱节,高职院校服务产业能力弱等问题。

1.1 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结构不清晰,产业学院运行动力不足

现代化产业学院由校、政、行、企等多元主体参与,各方利益诉求不一致,办学主体责权利、内部组织运行机构、运行流程等治理体系框架松散。产业学院的产权界定、流转、评估、归属等影响合作方利益的重点因素不明确,现行产业学院存在组织管理、经费管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内部治理是否完善、决策是否高效、利益是否均衡,既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

1.2 人才培养与产业契合度不高,产教融合不深

现代产业学院建立的核心要义是破解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产业学院形成四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多重交叉、功能渗透的联动关系,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产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但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例如,在四链结合方面,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难以高度统一,缺乏成熟的管理机制来共同推进;在专业动态调整上,囿于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机制,往往不能快速地依托区域产业资源、借助市场信息,科学、灵活地建设、调整原有专业;由于人才培养的过程性与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当下性,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并不能马上上岗,需要缓冲期。此外,政校企之间的合作目前还处于较低层次,仍以顶岗实习、订单班、解决就业等方面为主,校企双方的主体作用仍未真正发挥,二级学院与企业在专业层面的深层次合作和融合不多、不成熟,尚未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1.3 校企技术共享不匹配,服务产业能力不强

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双方的共建平台,一方面,共建的产业学院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和各类技术服务,同时共享学校及平台的科研和培训资源,能够借助共建产业学院平台促进合作企业品牌推广,提升合作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合作企业作为产业的相关体,接触市场信息多、市场灵敏度较高,能够利用企业资源优势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设置提供市场信息,促进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能力水平提升。同时,作为产业学院办学主体另一方的所属教师群体,能够发挥专业智囊优势,更加便利地开展区域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的调研与研究,依托共建产业学院优势开展产业相关技术探讨与攻关,共同制定行业发展标准,促进、引领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然而,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践中,高职院校教师对接企业的能力还欠缺,在兼顾课程教学的同时,难以全身心投入到企业产品的开发,教师研发面向地方产业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社会服务不多,学校产生的科技成果不符合或者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成果转化率低,所有这些都制约了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深化。总之,专业优势发挥不足,服务企业动力欠缺、服务能力较弱,从而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产业升级。

2 我国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0年7月,国家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制定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明确指出,要全面启动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新模式[1]。针对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曾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许多高职院校立足学校实际,依托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优势,聚焦产教融合、多元办学,努力适应区域特色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打造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区域产业创新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通“最后一公里”。

2.1 转变主体、重心和政策,树立产教融合新理念

一是转变主体,协同推进。产业学院的实施主体从原来的学校单一主体,到学校、企业双主体,再到政府﹑学校、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多元主体,形成多方联动机制,从原来的行业主管部门推动变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部门协同推进。二是转变重心,全面发展。在工作重心上,产业学院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三教改革”为抓手,注重教学内涵建设。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从单纯的实习实训转变为人才培养、项目对接、共同研发、合作共享等全方位融合发展。三是转变政策,改善环境。在政策供给上,从单独的教育政策转变为教育、人才、产业、经济组合政策,打好校、政、行、企深度合作的组合拳,改善产教融合的制度环境。

2.2 共办“校+企”产学专业,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校企合办专业已经成为目前我国产业学院的普遍做法。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哈维、比亚迪分别举办通信类、新能源汽车等专业取得重大教学成果;浙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吉利集团合办“新能源汽车学院”也取得良好效果;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所在的温州金海开发区和高新技术的产业特点和发展趋势,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集群发展,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合力打造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民政服务与管理等特色专业。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新道智能财务产业学院为例,双方合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共同制订“大数据与会计(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智能财会核算实训、财务共享服务实训、财务大数据实训、区块链综合实训等 4 门课程和相关实训教材,构建“4+4”智能财务课程体系。总之,我国目前探索的产业学院大都构建由大学教师、商界人士、产业专家、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双师双能”高水平教学团队,双方联合制定实训计划,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授分小组手把手传授相关技术技能,学生以学徒身份在企业进行学习与顶岗实习。通过这一培养计划,一方面使数以万计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产业学院的学习,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完成了基本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的修炼;另一方面也提升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尤其是增强了运用实践技能解决企业面临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2.3 共建校、政、行、企联合实训基地,探索技能提升新途径

共建校、政、行、企联合实训室或者实训基地也是目前产业学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新途径之一。例如,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北省人社厅合作共建河北省交通类专业公共实训基地,政府投入 5 亿元人民币,建成的实训基地交由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制订运行管理办法,定期对外开放;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电梯头部企业,合作建成了特种设备公共实训室,除对在校学生进行电梯等专业现场教学外,也可作为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的培训基地;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校智能制造专业群优势,与经开区政府、企业共建金海产业学院,创新实行“多元主体、共建基地、课证结合、工学一体”的“双元多段”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金海产业学院的公共实训基地由政府出资 1800 万,立足温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智能电气产业三大千亿产业集群;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代建代管公共实训基地内的企业级嵌入式学习型工场,建有铣磨、模具精密加工、车工、数控加工、工业设计、电气控制、先进控制、工业驱动、机电一体化、钳工、机器人、精益生产等 13 个实训中心,拥有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电气安装系统等数十种工业智能制造和先进电气控制设备。此外,公共实训基地引入德国职业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创新校企双元多段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柔性定制培养计划,轮岗顶岗、工学一体,涵盖 20 个技术领域,对标温州 15 个紧缺型工种,校企合作双方导师团队共同带教,指导实训学生从参观企业实际生产流水线等认知实习开始,以项目或者任务驱动的形式,由浅入深分析认识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一年的培训学习,学生能够开始独立工作,在企业生产性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岗位进行顶岗实习,甚至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完成更复杂的工作,个别优秀学生如果拥有核心能力和扩展技能的话,还能够进行岗位创新和对生产性的流程优化,带领他人工作或帮助培训低年级学生(如图 1 所示)。

2.4 共谋校、政、企新型管理方式,构建可持续运行新机制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表明,基于校企双方共赢原则建立的混合所有制模式有助于产业学院的持续发展。这种模式几年前曾在山东省、江西省等高职院校做过探索,但总体效果由于政策所限进展缓慢。这几年浙江省高职院校也在进行大胆探索,特别是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充分利用“温台职教高地”建设的契机,纷纷建立了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如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与紫光集团下属企业新华三集团建立了“紫光芯云学院”,重点培养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应用技术等企业急需的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东方学院依托产业园区靠近学院的龙头企业之一的尹天集团,联合成立了尹天数智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进行多元协同治理(东方学院占比 85%,尹天集团占比 15%),政府承担监管责任并提供公共服务。

产业学院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运行,从办学多元主体共赢思路出发,均成立理事会进行运作,管理过程双方明确产权、权责和权益,同时做到风险共担。产业学院统筹协调政校企资源,为企业定制富有企业特点、适应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培训服务,公司按企业需要设计岗前培训方案,签订培训协议,开展培训与认定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支持公司为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学历(在职)的培训,提供面向高起专、专升本等合作培训业务,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学校代表担任公司法人、企业代表担任公司董事、政府代表担任监理,企业工程师与学校一线教师共同担任专业带头人、专业群负责人,经济上独立核算,以市场机制运作,严格按照协议开展工作(如图 2 所示)。这种模式可以克服校企合作中政府缺位、市场失灵的状况,真正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确保人才供给适应区域产业实际发展需求。

3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几点思考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需要对产业学院内部治理机制、各办学主体的权责利等关键要素进行明确,对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各要素进行探讨。建设过程应当更加注重与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对接,以培养区域产业所需的人才为关键要素,明确人才培养新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模式改革,鼓励开展参与式、混合式、现场工作式等个性化、新型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构建四链融合的命运共同体

现代产业学院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2],是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多重交叉、功能渗透统一体。现代产业学院要解决管理团队不能形成合力的问题,更加注重发挥共建企业、行业协会等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注重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多主体协同育人等鲜明特征。基于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区域经济对地方高职教育的要求,建设目标明确的产业学院。

3.2 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构建校政行企多方协同长效机制

针对校企双方的利益焦点不一致、没有形成长期规划、监管难度大、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探索校、政、行、企四方联动长效机制,加强四方深度融合,达到共赢目标。梳理产业学院利益相关方,共同探讨产业学院多元办学主体、运行模式、组织架构等产业学院办学模式。打造四方深度融合、特色鲜明、成果显著的专业(群)。要“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 [3]

3.3 匹配区域产业集群,依托校企师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纳入课程教学案例,作为课程教学设计、毕业设计的来源。依托工业园区推进“引企入教”,让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打造公共实习实训基地,适应教学、生产、研发、创新、创业等多功能需求,建设一批校企一体、产学研创协同的实训、实习基地。此外,要建设高水平校企导师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组建校企混编的创新型教学团队,面向产业转型和企业的痛点、难点,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胜任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3.4 要根据实际适时发展,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是目标方向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3],将其定位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新方向。《意见》不仅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各种教学要素提出了新规范。《意见》不仅仅是对校企合作、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的简单升级,而是一种全新的思路与举措,“通过对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各主体的职责协同,让职业教育真正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4]。从这一角度考虑,笔者建议高职院校应依托所在地区的政府及职教龙头学校,联合当地各领域头部企业以及其他高职和中职学校,申报建设新的产教融合模式即“市域产教联合体”,以整合区域产业资源,推动产教融合、辐射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真正实现人才规格迭代升级,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

4 结 语

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的组织形式,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新途径之一。产业学院通过对人事、财务、运行机制等进行探索与梳理,促进了跨界深度融合,完善了内部治理体系,增强了办学活力,达到解决企业用人需求和高职院校教师自身技能提高的双重目标。尽管产业学院运行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不足,但这一有益尝试,无疑促进了区域产业发展、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发展市域产教共同体提供了实践素材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EB/OL]. (2020-08-11)[2023-09-1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8/t20200820_479133.html.

[2] 蓝碧议, 朱家奔.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构建路径探究: 以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橱柜学院建设产业学院为例[J]. 机械职业教育, 2021(10): 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2022-12-21)[2023-09-11]. https://www.gov.cn/zhengce/2022-12/21/content_5732986.htm.

[4] 中国教育新闻网. 以产教联合体推动区域职业教育提质增效[EB/OL]. (2023-05-18)[2023-09-11]. http://www.jyb.cn/rmtzgjyb/202305/t20230516_2111041713.html.

基金项目:2022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成果(ZJCV2022B55)。

第一作者简介:胡一凡,女,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634321735@qq.com。

引用格式:胡一凡,叶崇凉,李州.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24(1):199-2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