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
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摘要: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建校67年来,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坚持立足畜牧业、融入畜牧业、服务畜牧业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农牧产业设置专业,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色办学之路。建成了功能多样、效益多维、覆盖“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的校内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智慧农牧示范园、“厂中校”校外教学科研实习平台,以“利益共同体”为特征的校企深度融合、协作育人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取得实质性突破,创出了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成功道路。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办学;利益共同体;协同育人
一、实施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严重缺乏各类人才,而教育资源又极其匮乏。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国家鼓励学校兴办企业。山东牧院相时而动,顺应时代大潮,从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出发,实行开门办学,积极创办了养鸡场、面粉厂等多家企业,催生了混合所有制探索萌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松而散的校企合作形式已不能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办学育人的积极性,也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学校因时而化,关停与专业无关的产业板块,聚焦主业,突出专业教学,在原有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合作形式多样的产教融合路子,建成了效益多维的校外教学科研实习平台、智慧农牧示范园等,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畜牧人才,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二、主要做法
(一)校企股份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搭起师生实践大舞台
学院本着“不求完全拥有、但求充分利用”和“合作共赢、他赢为先”的原则,通过资金、固定资产、畜禽及设备等方式,与大型农牧企业等社会资本合资合作,股份共建了山东惠康饲料有限公司、山东牧院心仪动物医院有限公司等7家混合所有制企业。
创建“校中厂”模式。以上7家合资合作企业对内是“校中厂”公共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对外是独立的法人企业,完全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按公司章程成立董事会、监事会,聘用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日常生产经营的物资、人力等成本由“校中厂”自主运作;生产收益由“校中厂”依据协议和有关法律规定,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需要,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向参与投资的学院和社会资本方分配利润等。校企双方责任风险共担、资源利益共享,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结合、学生与员工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教室与作业场所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练就了过硬本领,提高了师生的技术技能水平。
坚持“不求完全所有,但求充分利用”。学校按照“参股不控股”原则,与7家企业合作的股权比例控制在10%-40%,其优点是不干预企业具体经营行为,同时保障了企业资源充分为办学育人服务。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人才科技资源等优势,在科技成果、产业政策、行业项目、技术服务等方面助力企业发展。
(二)多元共建智慧农牧示范园,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
为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科技支撑,学院按照“一体两翼”发展规划,投资5亿元在安丘和寒亭建设新旧动能转换智慧农牧示范园2个,采用国际先进设备、技术、工艺、品种和管理,融入物联网、ICT、AI和华为5G技术,建设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地、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基地和标准化、生态化、智能化现代农牧业样板,创新技术、产品、业态,创新产教融合、农牧循环模式,引领产教融合,示范带动现代农牧业发展。
吸引多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广州荷德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益客集团、寿光蔬菜集团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携手华为科技等信息科技公司,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战略合作,共建共享。学校投资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搭建物理平台;企业负责引入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品种,自主运营管理,提供教学实训岗位;融入物联网、AI和5G技术,建成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型校企命运共同体,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产教深度融合,共育技术技能人才。将中德农牧科技培训中心、中国(山东)-尼日利亚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多个研发平台入园运行,发挥“政产学研金服用”各方作用,围绕农牧业高端发展,瞄准企业发展瓶颈,产学研用融为一体,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业态研发与培训,进行高端人才培训,实现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协同发展。
(三)共建校外教学科研实习平台,携手开展科技攻关、人才培养
学校选择苏柯汉(潍坊)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中慧食品有限公司寿光养殖分公司等综合素质较高的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和教学设施设备,建设顶岗实习学生的宿舍、教室和活动场所,建成“厂中校”校外教学科研实习平台。
实施双岗互聘、双向培育。在企业设技能大师岗位,聘用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产业导师、技术能手,建设校企联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高水平技术技能大师;在企业设教师任职岗位,学校教师到企业任职锻炼,承担双岗双责,参与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研究课题,提升教师实操能力、专业能力。校企双方专业技术人员互聘互兼,共同参与完成人才培养全过程。
开展课题研究、科技攻关。围绕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和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需求,与企业共同开展科技攻关。按照产业链结构将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在学校,成立科技攻关小组,把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作为研究课题,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横向课题研究,企业优先获得研发成果。
三、成果成效
教师队伍实力雄厚,双师素质水平高。拥有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名师、万人计划名师、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鸢都学者、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0多人。
学生就业质量高,协同育人成效显。学校成为全国最大畜牧兽医人才培养基地,为全国输送畜牧兽医专业人才12万余人。近五年,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等获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毕业生就业率100%,企业满意度率达98.7%,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成效显著。
助企发展动力足,行业引领作用强。学校参股的多家企业连续多年年产值逾10.7亿元。共建家禽、肉猪等产教联盟8个,共建“新希望六和10万新型职业农业培训基地”;建有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个、国家休闲观光牧场1个;两个合作企业于2019年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成为中国农牧业企业的领军者。
四、经验总结
经验启示:坚持参与不干预,充分发挥企业在管理运营市场等方面的自主性、专业性。学院不干预企业具体经营业务,但可以发挥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等优势,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人脉支持。坚持把校企合作建在产业链上,心无旁骛,专攻主业。锚定畜牧养殖、畜牧工程、宠物养护、畜牧食品等全产业链,聚焦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布局合作企业,规划合作领域,促进产教融合。
存在的不足与下一步措施:混合制办学监督机制还不完善,各核心利益主体相互监督的机制尚未健全,不能真正起到监督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产教融合力度,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丰富合作内涵,助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升学院内涵发展水平。
五、推广应用
成果实施以来,学校在国内外产教融合研讨会、职教集团交流会上作产教融合、集团化办学等交流推广50多次,先后吸引100余所院校来访学习交流,对同类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借鉴。成果被多家国家级、省级媒体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产教紧密融合职教改革向纵深推进》报道了学校产教融合经验;中国教育报《山东牧院专注内涵发展》中,介绍了产教融合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大众日报》刊文《职业教育发展的山东牧院模式》,对混合所有制办学做了分析报道。